迎春舞蹈 - 快乐学舞从此开始!

道具对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

信息来源 :   作者 :
分享到:

     在汉族民间舞中,道具有时会成为促成舞蹈风格特征形成的关键。
  这是因为,舞蹈的动作形态及风格特点会受到道具的影响。当人体运动中某些部位受到道具的影响和限制时,都会强化和促成另一些部位的运动。如《舞蹈形态学》中所述的“人体的文化限制在限制某些部位的运动之时强化另一些部位的运动:如‘袖手’限制了指掌而放纵了膀臂,‘束腰’限制了腰、腹而放纵了胸、臀,‘隆髻’限制了头颈而放纵了躯干——躯干中肩、胯、膝、踝的异向扭动和整个躯干的流动,而后者势必对于步态有更多的关注。”道具因自身的局限制约了运动的人体,从而也为运动人体出现新的动作形式提供了可能。即运动人体因受限定而形成不同的极具特色的舞蹈动作,因不同的动作会产生不同的动态审美,而不同的动态审美又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寓意,从而达到了舞蹈语言表达的多义性与舞蹈动态风格的多样性。
  如汉族民间舞中的辽南高跷,表演时由于脚下绑有木跷,重心不易掌握,所以膝部要微屈,两脚需要不断移动,上身和双手又必须随着重心的移动而俯仰和甩摆,同时腰部要有极强的控制力,以保持身体的平衡。而且,利用跷着地面积小,易于活动的特点,使膝部规律性的“顿劲”和舞动翻转时的“利索劲”结合起来,形成一种特殊的动律,艺人们把它称为“艮劲”。这种艮劲正和东北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,使所表演的人物更具地方色彩。此时,艺人们站在跷上,发挥上身和双臂的舞蹈作用,舞姿多变,手腕灵巧,手巾花翻飞如蝶,腰部摆动有力,形成稳中浪的风格特点。一些专家学者把源于道具高跷的“稳中浪”的风格特点归纳为: “臂松弛、腕有力、腰先摆、脚后踢、身要稳、微提气。”
  再如山东“鼓子秧歌”所用的鼓,一般约有四五斤重,鼓套在手腕上,托、抡、撩、劈,跑、转、跳、蹲地不停舞动,没有健壮的体魄与耐力是无法完成的。而且舞者手持这么重的鼓,表演俯、仰、翻、腾等动作时,手中的鼓增大了身体的倾斜度和动作的幅度,这种动态成为舞蹈形象的重要特征,显示出山东好汉的英雄气概。在鼓子的动态特征表现中,道具——“鼓”,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,当学舞者举起它时,“力点”在手腕上,身体自然形成一定的倾斜度,从而准确体现出鼓子的体态特征。相反如果学舞者没有拿过“鼓”,并且也不知道道具在此所起的作用,那么他就很难把握住鼓子的风格特征了。
  可见,制约产生风格。没有脚上的跷就没有东北高跷秧歌稳中浪的风格;没有重约四五斤的鼓,就没有鼓子秧歌中鼓子倾斜的风格体态。道具成为汉族民间舞风格促成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 
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评论